合理选择修复工具:不同的 AI 修复工具其算法和修复风格存在差异,有的工具倾向于对照片进行大幅度优化,容易导致过度美化。应挑选口碑较好、修复效果自然的工具。例如,Topaz Gigapixel AI 在细节还原方面表现较为出色,相对不易出现过度处理的情况;而一些主打快速美化的工具可能就不太适合对老照片的精细修复。
谨慎调整修复参数:大部分 AI 修复工具都允许用户手动调整参数,这是控制修复程度、避免过度美化的关键。在调整参数时,要遵循适度原则。比如,在进行锐化处理时,不要将锐化强度设置得过高,以免照片中的边缘变得过于生硬;调整色彩饱和度时,小幅增加即可,避免颜色过于鲜艳而失去老照片原有的质感。
分阶段进行修复:不要一次性对照片进行全面的高强度修复,而是分阶段逐步处理。可以先进行基础的修复,如去除划痕、污渍等,然后再进行细节优化和色彩调整。每完成一个阶段,都停下来检查修复效果,看是否已经达到满意的程度,避免在后续步骤中过度处理。例如,先使用工具的划痕修复功能,观察效果后再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色彩修复。
保留原始特征:老照片的魅力往往在于其承载的历史痕迹和独特的风格,在修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这些原始特征。对于一些轻微的褪色、泛黄等,不一定非要完全消除,适当保留可以让照片更具年代感。比如,人物脸上的一些细小皱纹、照片边缘的轻微磨损等,都是老照片的一部分,过度修复这些细节可能会使照片失去真实感。
对比参考原始照片:在修复过程中,不断将修复后的照片与原始照片进行对比,确保修复效果在合理范围内。可以将原始照片和修复照片并排显示,仔细观察两者之间的差异,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过度美化的地方,并进行调整。如果原始照片已经严重损坏,可以寻找同一时期、类似场景或人物的其他照片作为参考,以便更好地把握修复的方向和程度。
寻求专业意见:如果对修复效果没有把握,可以向专业的摄影师、图像修复师或历史文化专家等请教。他们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,能够从艺术、历史等多个角度提供建议,帮助判断修复是否过度,并给出改进的方向。比如,专业修复师可以根据照片的年代和背景,指导如何在修复的同时保留其历史价值。
多次尝试与微调:修复老照片是一个不断尝试和调整的过程。不要期望一次就能达到完美的效果,可以多次进行修复,每次尝试不同的参数设置和修复方法,然后根据效果进行微调。通过反复比较和优化,找到最自然、最能还原老照片真实面貌的修复方案。
